一、我们生活在几维空间
三维空间。
三维空间由长、宽、高三个维度所构成的空间。而且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三维空间” 一词,常常作为三维的欧几里德空间。点的位置由三个坐标决定的空间。客观存在的现实空间就是三维空间,具有长、宽、高三种度量。数学、物理等学科中引进的多维空间的概念,是在三维空间的基础上所做的科学抽象。也叫三度空间。
人类作为三维物体可以理解四维时空(三个空间维度和一个时间维度)但无法认识以及存在于四维空间,因为人类属于第三个空间维度生物。
扩展资料:
对于四维空间,人们普遍认为空间有轴对称性,或是中心对称。譬如,倘若一个三维空间的人进入四维空间,并且按照适当的方式“旋转”一下再回到三维空间,那么他会被‘轴对称’一下(这在三维空间中当然是不可能实现的,除非运用三维版本的麦比乌斯带)。当然,由于没有人进入四维空间,所以这只是一个从二维空间类比而得的假设,无法进行验证。但是关于时间轴的观点以及时空错乱瞬间的现象与这是相符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四维空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三维空间
二、CS里的AWP是哪国产的有什么特点跟长处
AWP实际上是英国L96A1狙击步枪,是英国精密仪器制造公司为执行狙击任务而研制的步枪,其设计思想是:不管枪管清洁与否,都要做到首发命中。AW狙击步枪是英国国际精密设备有限公司的杰作。它是在L96A1步枪的基础上改进成的,于20世纪80年代末问世。它按照英国陆军新式狙击步枪的试验规定要求设计,突出强调在北极气候条件下使用的可靠性。它的一个主要特点是结构设计上考虑了防冻问题,如设计了特殊的表面保护层、吸纳冰屑土渣的浅沟槽、三位置保险柄、滑动自如的手动式枪机开闭锁机构。AW是Arctic warfare一词的英文缩写,意即北极作战。但它不单适合北极寒冷地域使用,能在-40℃条件下可靠地*作,而且能在热带使用。它在炎热潮湿气候条件下的性能也是相当优良的。
AW配有简单而坚固耐用的可拆卸式机械瞄具、增强型两脚架。枪托和护木均采用高强度塑料。可取下的弹仓内装10发北约7.62毫米制式枪弹。可取下弹仓的显著优点是具有更快的再装填能力。它的射击精度非常高,是当今世界上出类拔萃的狙击步枪。全枪长1.2米,枪管长650毫米,枪重6.49公斤(不含两脚架)。AW狙击步枪已出口40多个国家。可使用:7.62mm NATO弹、0.300英寸温彻斯特马格努姆弹、0.338英寸拉普阿马格努姆弹、14.5×114mm弹、12.7×99mm弹、20×82mm弹。
AW是的AW枪族的基本型。AW步枪原本只有7.62mm NATO口径型,在1998年,AI公司推出了5.56mm NATO口径的AW。标准的AW机匣由一整块实心的锻压碳钢件机加而成,壁厚,底部和两侧较平,整体式的瞄准镜导轨通过机加生产在机匣顶部。
AWP和L96A1是有区别的军用型称为AW,而AWP是Arctic Warfare Police的缩写,是L96A1的警用型
cs(反恐精英)中的AWP:
售价:4750
子弹数目:10/30
射速:中等偏慢
换弹速度:慢
准确度:极高
优点:精准度高,静止时指哪打哪。
穿透性强。
适于防守。
缺点:两发子弹中间有1秒间歇,容易受到敌人攻击。
持此枪是移动速度慢。
移动、跳跃时命中率极低。
三、现在的地震预警系统有哪些预警缺陷?
地震预警系统并不是地震预测系统。
“地震预警”是指突发性大震已发生、抢在严重灾害尚未形成之前发出警告并采取措施的行动,抢在地震波传播到设防地区前,向设防地区提前几秒至数十秒发出警报,以减小当地的损失, 也称作“震时预警”。地震预警系统是指实现地震预警的配套设施。
按照系统响应的顺序可包括:地震监测台网、地震参数快速判测系统、警报信息快速发布系统和预警信息接受终端。整套系统的特点是高度集成、实时监控、飞速响应,尤其是飞速响应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地震预警系统其实就是在和地震波赛跑,多跑赢一秒,就能多获得一秒的应对时间,用分秒必争来形容最为恰当不过。
地震波是一种机械波,具有一定的传播速度,也就是说,当地震发生后,大家不会立刻感觉到地面的震动,而是要等相应的地震波传播到人所在的位置。这个时间差给地震预警留下了一显身手的空间。
地震预警系统的工作原理就在于可以探测到地震发生最初时发射出来的无破坏性的地震波(纵波即P-波,primary wave),而破坏性的地震波(横波即S-波,secondary wave)由于传播速度相对较慢则会延后10~30秒到达地表。深入地下的地震探测仪器检测到纵波(P-波)后传给计算机,即刻计算出震级、烈度、震源、震中位,于是预警系统抢先在横波(S-波)到达地面前10~30秒通过电视和广播发出警报。
预警系统的原理决定了地震预警系统能够提供的应急时间是有上限的。预警系统面临一个尴尬的规律:越是地面运动强烈的极震区,能提供预警的时间就越短;对预警系统依赖越弱的地区,能提供的预警时间反而越长。预警系统在关键技术上还没能做到十全十美,尤其是地震参数的快速判定,以及复数个地震同时发生时,震源参数分离独立判定。
中国虽然是个多地震国家,由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与经济损失巨大,但除大亚湾核电站在法国人承建时建立了一个由地震监测网络和人工决策相结合的地震预警系统外,中国尚未自主建设过其他重大工程地震预警系统,有关研究工作也仅是刚刚在个别高校和研究所兴起。
地震预警系统面临三个困难:
1. 硬件条件的限制;
2. 技术上的困难——地震发生后,只能用到近震源有限台站的初期信息来确定地震基本参数,并实时预测尚未到达的破坏性地震波的强弱。信息的有限性会影响地震事件自动判别的可靠性和地震基本参数的测定的准确性;
3. 地震预警的局限性——地震预警系统并不是万能的,其应用受到台网条件、技术发展及震源所处位置等客观条件的限制。
地震预警系统建立的阻碍在于思路、体制和科技三方面。同时由于部门利益分割严重致使地震相关工作大多是地震局在负责,打破部门分割,少一些‘本位主义’;发动多部门参与研究,避免思路僵化,引入竞争机制也是地震预警系统建立中需要克服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