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虚拟现实技术,件数其特征,国内外发展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用百科里面的解释就是:
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仿真系统它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模拟环境是一种多源信息融合的交互式的三维动态视景和实体行为的系统仿真使用户沉浸到该环境中。
虚拟现实技术(VR)丰要包括模拟环境、感知、自然技能和传感设各等方面。模拟环境是由计算机生成的、实时动态的三维立体逼真图像。感知是指理想的VR应该具有一切人所具有的感知。除计算机图形技术所生成的视觉感知外,还有听觉、触觉、力觉、运动等感知,甚至还包括嗅觉和味觉等,也称为多感知。自然技能是指人的头部转动,眼睛、手势、或其他人体行为动作,由计算机来处理与参与者的动作相适应的数据,并对用户的输入作出实时响应,并分别反馈到用户的五官。传感设备是指三维交互设备。
虚拟现实技术的特征:1.沉浸性2.实时交互性3.多感知性4.自主性。
在国内的发展趋势:
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VR技术还有一定的差距,但已引起政府有关部门和科学家们的高度重视。根据我国的国情,制定了开展VR技术的研究。九五规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等都把VR列入了研究项目。在紧跟国际新技术的同时,国内一些重点院校,已积极投入到了这一领域的研究工作。国内最早开展此项技术试验的是挂靠在西北工业大学电子工程系的西安虚拟现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该中心的成立,对发挥学校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等其他院系和研究所在虚拟现实、虚拟仿真与虚拟制造等方面的研究优势将具有积极作用。
目前国内已经有很多虚拟现实技术公司,如汉恩云推,有兴趣的话可以去他们官网看看案例资料。
二、VR(虚拟现实模拟技术)预计还会有多长的普及时间?
虚拟现实,又称VR(virtualreality),是一种综合利用计算机图形系统和现实中各种接口设备,在计算机上生成可交互的沉浸式环境的技术,VR设备自然就是将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连接的入口。
虚拟现实技术具有3I的特征,分别是沉浸感(Immersion)、交互性(Interaction)和想象性(Imagination):
沉浸性,是指利用计算机产生的三维立体图像,让人置身于一种虚拟环境中,就像在真实的客观世界中一样,能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交互性,在计算机生成的这种虚拟环境中,人们可以利用一些传感设备进行交互,感觉就像是在真实客观世界中一样,比如:当用户用手去抓取虚拟环境中的物体时,手就有握东西的感觉,而且可感觉到物体的重量;
想象性,虚拟环境可使用户沉浸其中并且获取新的知识,提高感性和理性认识,从而使用户深化概念和萌发新的联想,因而可以说,虚拟现实可以启发人的创造性思维。
虚拟现实(VR)技术未来五年发展预测:
结合移动互联网硬件和软件的发展历程,大致上总结出未来五年时间内虚拟现实行业的发展路径:
2016年:2016年上半年随着三星、HTC和Oculus等主流消费电子厂商发布消费级产品,VR硬件设备开始井喷,风险资金和众多电子厂商开始进军硬件制造行业;
2017年:主要厂商二代产品有望迭代成功,一代产品带来的口碑效应有望助推硬件产业出现爆发式增长,真正成为大众化产品;受益于之前硬件爆发,VR内容产业有望开始加速,独立于硬件厂商的内容制作公司开始普遍出现;
2018年:硬件继续迭代,有望产生类似于苹果手机的标志性产品,传统PC和手机硬件厂商将开始面临严重冲击,内容方面,类似于阿凡达之于3D电影的现象级内容有望成为虚拟现实内容爆发的起点;
2019年:不同硬件公司的竞争日益激烈,标准之争将决定硬件厂商的胜败,预计最终形成寡头垄断格局;内容方面,我们预计未来VR有望重现手机中IOS和安卓之争的模式,数个优势VR开源系统和类似于OculusVR的封闭生态系统两大体系竞争开始;
2020及以后:以硬件为中心,围绕封闭系统的内容开发生态有望建立,同时以主流开源开发系统为中心的硬件和内容研发生态亦有望初步搭建,虚拟现实内容不断增加并快速渗透至现实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有望成为继PC和智能手机之后的新一代基础设施。
未来五年虚拟现实(VR)产业发展路径及方向:
2016年,主流消费电子厂商发布消费版本VR硬件产品引爆市场,诸多电子设备制造商进入行业。
2017年,主流硬件开始快速迭代,硬件有望成为大众化产品;内容产业加速发展,独立内容厂商出现。
互联网+网上缴费互联网+家居应用互联网+家装互联网+移动医疗互联网+智能穿戴互联网+网游互联网+租车互联网+OTA互联网+移动OTA互联网+第三方支付智能卡存储器
2018年,硬件和内容端标志性产品出现,传统硬件厂商开始收到严重冲击。
2019年,硬件标准之争开始,寡头垄断或为最终结局;内容端封闭系统和开源系统体系竞争开始。
2020年,内容生态系统搭建,虚拟现实产品完全融入社会生活,有望成为下一代基础设施。
三、虚拟仿真到底是干什么的?就业方向是什么?
虚拟现实有两大类,一类是对真实世界的模拟,如数字化地球,数字化城市或社区、虚拟故宫;另一类是虚构的,如网上新闻主持人安娜诺娃(Ananowa),以及名目繁多的二三维立体动画游戏。无论哪一类虚拟现实,其实质:“虚拟现实背后的构想是,通过让眼睛接收到在真实情境中才能接受到的信息,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虚拟现实所利用的不只是人的视觉,它把计算机处理出来的数据转化成视觉、听觉和触觉信号,再以适当方式直接输送到人的相应的感受器官,使人感受到计算机“需要”或“希望”他感受到的情景。
从技术角度把虚拟现实总结出7个特点:
1模拟性:对现实世界的模仿,它来自人们已有的经验和认识;
2交互作用:主体与技术系统之间存在着的互动关系,这里指人的精神体验甚至知识活动与机器系统的相互作用。
3人工性:与所有技术系统一样,虚拟现实也具有这种技术系统的根本特征,说到底,它是一种人造物或者人工自然;
4沉浸性:相对于认识主体而言,指人在虚拟环境中的感官沉浸;
5遥感:借助技术手段(如网络技术)克服主体与(虚拟)客体间的空间距离;
6人机共存:虚拟现实是人、机和软件三者互动才会发生的,缺一不可;
7网络通讯:虚拟现实通过全球网络或宽带网实现的跨时空传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