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剥削剩余劳动力?
你说的应该是“剩余劳动价值吧”?“剩余劳动力”是指无业,待业和失业的社会人口。 什么是剥削剩余劳动价值吧? 我打个比方吧:你每天工作8小时,工资70元/天。但你的老板在把产品扣除掉税收、材料、工资、广告、运输、办公等所有支出项目时,你每天向他带来纯利润30元。那么,这30元大约就和你的剩余劳动价值等同了。如果你一天工作增加2小时,工资不变的话,你给老板带来的纯利润就成了35元,那么,那多余的5元就是压榨剥削你得来的(这叫增加劳动强度)。 剩余劳动价值肯定不是我说的这么简单,但你可以这样去留个映像。 “凡是社会上一部分人享有生产资料垄断权的地方,劳动者,无论是自由的或不自由的,都必须在维持自身生活所必需的劳动时间以外,追加超额的劳动时间来为生产资料的所有者生产生活资料”——马克思但这是比较片面的说法。他否认了老板所承担的经营风险,也忽视了老板的劳动。当然,我不否认资本家常常采取延长劳动时间、提高劳动强度、加快劳动节奏等方法剥削工人,创造额外利润。我这里想要说明的是,在工业生产方式中,使用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概念来证明资本的利润完全来自剥削,是没有说服力的。
二、中国劳动力剩余的特点和状况?
第一: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将进一步深化。一方面,劳动力供给总量过剩;另一方面,劳动力有效供给不足。
第二: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中国既是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家 ,也是就业压力最大的国家。现阶段 ,中国正处于体制转型时期,逐渐出现了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状况。
第三:劳动年龄人口增长趋势减缓。虽然就业总量压力依很大,但从人口结构变化趋势看,劳动力供给高峰即将过去。
第四:失业率有下降趋势,新增就业人数增加。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未来非公有制用人单位将会成为我国人才就业的主要方向。
第五:就业的城乡结构进一步优化,转移农村劳动力的任务十分艰巨。全国农民外出流动就业人数约1.2亿,农民工广泛分布在城市的各个行业,特别是集中在制造业、建筑业、住宿餐饮业等行业。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产业大军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第六:劳动者总体素质偏低。一方面,城镇劳动力需求强劲,有一技之长的生产性人员供不应求;另一方面,经济结构已经向着更加有利于劳动力利用的方向转变,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吸纳作用不断增加,沿海地区劳动力需求旺盛,但部分地区技能型工人的供给不足。
三、人工智能代替劳动力的事例?
1.个人语音助手。用苹果手机的朋友对siri一定不陌生,只要你说出指令,它就能帮助你找到有用信息,这一过程有人工智能介入。它会收集你的指令,识别你的语音,并为你提供你要的结果
2.在线客服与电销机器人。很多网站在线客服是人工智能设备,它可以回答客户的基本问题。还有很多电话销售被电销机器人代替。
3.人工智能摄像头。安防过程中,在监控摄像头系统引入人工智能来判断画面是否出现异常人员,如果发现及时通知安保人员。不用安保24小时轮值。
4.智能家居设备。自动通过调整温度调节器来调整室内温度。还有智能照明,设备可根据你正在做的事调整房子周围灯光。
四、如何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创业?
怎样合理支配农村剩余劳动力 中国农村,由于人口增加、土地资源有限,现代生产方式的日益应用,农村人口流动和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压力越来越大。怎样解决问题并稳定社会?战略上讲:从时间、数量上稳定推缓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条件,积极快速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政府进行宏观调节和徽观管理,安全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推进城市化,合理发展小城镇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就空间经济而言,农牧业经济是一种分散的用土地资源较多的经济,而工商业和现代经济是一种集中的用地较少的经济,为了节约用地和节约分工引起的交换的种种成本,经济发展实质上是人口、生产要素、企业、市场、基础设施等等在地理上集中的过程。其必然伴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和人口向城市的流动和转移。
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人口集中后的城市,由于工商业的发展,由于细分的居民需求形成规模化的市场需要,创造出越来越多的就业机会;随着工商业创造的财富越来越多,城市工商业中的劳动力收益也越来越高。相反,在农村中,由于人口增加、土地资源有限、现代生产方式的日益应用,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如果人口不能及时地向城市转移,农业的比较收益就会越来越低。这时,城市中相对多的就业机会和相对高的收益,必然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和人口向城市流动。如果禁止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由于没有低工资的劳动力抑制城市工资水平的过快增长,城市的收入会越来越高,而农村由于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收入水平相对会越来越低,城乡收入差距将越来越大,最终会导致社会的极不稳定;将农民永远或者千方百计限制在土地上,通过不让他们向城市流动来稳定社会,从经济学和社会学上看,就其结果实际是一种较笨和适得其反的做法。因此,城乡就业机会和收入差距引起城乡人口流动,而城乡人口流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不断和最终稳定社会,这是一个发展经济学上的定理。
只有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口向城市转移,才能提高农民的收入。从这几年农民的收入结构看,外出务工性收入的比重越来越大,而农产品出售获得的收入比例则日益下降。一个四川的农民,在家劳动力不得其用,一年中只干两个月农活,年收入1000元左右;到东南沿海打工,管吃管住,一个月给500元工资。一年可向家乡寄回3000到4000元的收入。而在农村中,由于转移出去一部分剩余劳动力,留下的劳动力的劳动生产率提高,收入也增加。比如,过去3人种3亩地,现在2人外出务工,1人种3亩地,活劳动成本降低2/3,而过去由3人分摊的农业收入,现在可由1人获得。如果农村剩余劳动力不向城市转移,农业本身产业结构调整的比较收益和效果也不会太高,结构调整的收益上升赶不上农业边际劳动生产率向负的下滑速度,农村收入增长缓慢的局面将得不到改变。
只有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才能实现农业土地的集中和规模经营。中国农业的现代化,还是要通过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来实现。1人1亩地,甚至不到1亩地的规模,无法与国外农业相抗衡和竞争。而农业土地适度集中规模经营的前提是农村过多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去。有的农户,常年在外务工,其耕地就会转包给其他农户代种,或者雇别人耕种;有的农户,由于在城市找到了较稳定的生意和工作,不再回农村了,就会将土地转让给其他农户。这样,由于劳动力不断向城市流动,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转移出去,其承包的土地也要不断地被暂时或者长时间转让出来,一些种田能手或者大户,将土地集中起来耕种,逐步实现中国农业由1户三五亩地小生产方式向几十亩、几百亩地的农场规模经营方式转变,小家庭大规模经营耕地,这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一个方向。
只有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才能从根本上控制人口和提高农村人口素质。人口经济学的定理是,人口生育、抚育和教育的成本与机会成本越低,人口增长越快;反之,人口增长越慢,甚至零增长。人口生育、抚养和教育的成本和机会成本是家庭自觉控制人口生育的约束机制。而只有城市化才能提高转移进城人口的收入水平,也提高留在农村的人口的收入水平,同时也提高城乡人口的生活质量和教育层次。这样,收入提高使生育、抚养和教育的成本与机会成本大大上升,人口增长的速度和数量才能内在地被控制住。
五、怎样合理支配农村剩余劳动力?
给你分享我们家乡的经验,最近我也是忙了一个多月了,在这个几乎是农村闲月的时候,我可是累的爬不起来了,我们镇是全国板栗之乡,香菇之乡,油茶之乡,先不说能不能赚钱,但是我们镇的确把农民的闲暇时间利用得很充分很彻底。
从前一个月说起,袋料香菇从树木粉碎,装袋,灭菌,接种,持续了近一个月时间做好这些工作。且都是早晚完成的,因为这是一年最月的时候。人没法承受这样的持续高温,高温灭菌还要烧七天七夜的时间,这七天七夜是不能停火的,因为灭菌不彻底是会感染杂菌而全部废弃。一个农村家庭基本在2000袋左右,我家种了2800袋左右。必须在这个时候接种后,菌丝生长两个月左右,赶上秋季干燥,温差大的时期生长香菇品质最好,卖上好价钱。同时也充分利用了农闲时间。
而最近一个星期赶上板栗成熟,直到今天我还在打板栗,还没有打完,估计还得两天时间打完,接着就是剥板栗又要一个多星期时间。
板栗完后就是中国传统的秋收农忙时节,收稻谷。我们当地属于丘陵地带,水田很少,机械化的普及收稻谷时间其实比较短,总共也只有十几天左右吧。
接着就是油茶的采收,油茶发展比较晚,树比较小,结果也不多,一个星期也完成了采收。然后是秋冬作物种植,主要是油菜的种植,毕竟油菜花是我们荆门的市花。也是我们农村的主要食用油来源。
到了十月尾,袋料香菇菌料生长基本完成了,可以上架长香菇了,充分利用秋冬温差大,干燥气候,让香菇生长缓慢,肉质肥厚,香味浓郁,同时催生香菇表面形成花纹,就是品质最好的花菇。香菇的种植可以持续到来年的三四月份,包括春节期间也要抽时间采摘,烤干等工作必须完成。而进入冬季,香菇种植的同时,有时间也会到大山里砍做香菇的原料柴,也就是除去含油的松柏杉外的杂木树基本都可以用来种香菇。慢慢积累,一个冬季备好来年的袋料香菇原料。
袋料香菇填补了我们农村冬季大部分空闲时间。三四月份随着香菇的结束,油菜籽的收割,水稻的种植又开始了。
这是我们家乡农民一年四季的主要的几大类特色农作物种植,平时的细节管理也是少不了的,还不包括旱地小面积的种植花生,玉米,芝麻(用来食用,换油,以及作为牲畜家禽的伺料)。
通过勤劳的双手,我们当地农村整体的发展高于其他乡镇,毕竟农产品的利润是很低的。
六、什么人属于剩余劳动力?
所谓“剩余劳动力”,实际上是就业受年龄、性别、家庭状况和其他因素制约的劳动年龄人口,他们的就业选择范围相对有限。
剩余劳动力是一个专用名词,指边际生产率为零或接近于零的劳动力,即指如果从总就业者撤出一部分劳动而不会使总产量减少,那么被撤出的劳动者就是剩余劳动力,也有人称之为隐蔽性失业或伪装性,失业产生剩余劳动力的直接原因是农村存在大量的边际生产率为零或负的劳动力。
七、农业剩余劳动力利大于弊吗?
不能一概而论。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是相适应的,经济发达地区,农业经济也相对发达,剩余劳动力可以有更多的渠道获得非农收益;而在欠发达地区,农业劳动力的剩余往往是源于传统农业在得到生产条件相对改善,而非产业升级的结果,加上就近就地转移就业的条件不够,难说是利大于弊。要具体分析,各地产业不同、发展阶段不一样,利弊对比也就不同。
八、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途径?
由于农村产业领域的拓展速度与农村劳动力的增长速度形成反差,因而劳动力的过剩问题显得尤其突出。
解决办法:压缩劳动力的供给,维护和扩大耕地面积,这是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矛盾的一项长远的战略性措施。广开生产门路,拓展就业空间,开辟多渠道的转移途径。大力发展乡镇民营企业,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农村内部转移。
九、人工智能为什么威胁劳动力市场?
人工智能出现得本意就是替代人去完成一些重复率高,不需要复杂技能以及对人身体健康不好的一些工作。
传统的劳动力市场人群主要就是简单工作的,所以从这个角度上看一定是威胁劳动力市场的,但在另外的角度看,因为人工智能替人做了简单工作,劳动力市场可以做一些高端业务。
十、人工智能时代资本对劳动力的控制?
人工智能的出现和发展促使了新一轮的技术革命产生,改变了我国传统劳动力市场的形态,对新时期劳动者就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人工智能的发展对劳动力就业的创造效应和替代效应的特点和情况进行总结和剖析,总结两种效应的内容和特点,在新形态的就业背景下,提出人工智能在劳动力就业领域的综合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