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大数据杀熟?
大数据杀熟指的就是针对某一件商品,或者针对某一个服务的时候,老客户所看到的价格反而要比新客户更高。
很多经营者会利用大数据对消费者的信息进行分析以及收集,对消费者的消费偏好以及收入水平进行了解,然后将某一件商品用不同的价格售卖给不同的消费者。
最常见的一种表现就是针对同一件商品时,老客户购买的价格会更高一些。其次就是常见的捆绑服务,比如我们上一次因特殊情况购买飞机票时,勾选了贵宾休息室或其他的服务,下一次购买时就会默认勾选。对某件商品或者服务,多次浏览,但是并没有购买,价格反而会越来越贵。
二、“大数据杀熟”是什么意思?
互联网商家根据自己掌握的数据对老用户进行价格调整。
也就是说:同一件商品或者同一项服务,互联网厂商显示给老用户的价格要高于新用户。
此前,调查就曾发现,在机票、酒店、电影、电商、出行等多个价格有波动的平台都存在类似情况,且在在线旅游平台较为普遍,而国外一些网站早已有过类似情况。近日,有网友发现,同一段路程,打车软件对两部手机的报价却不一样,点一份外卖,明明买了高级会员,为啥满减券用掉了还不如其他人普通点外卖便宜?
此外,某些视频网站也会根据手机不同型号给出不同的收费待遇。以腾讯视频为例,开通VIP会员,安卓用户1个月、3个月和6个月的价格分别20元、58元、108元,年费是198元,而苹果用户购买则要贵出5-35元不等。
三、老用户不是更有忠诚度吗,为什么大数据杀熟不是杀新
大数据杀熟的主要逻辑在于后端数据分析后,通过数据发现个人的强需求,进而进行一种深挖性的营销,形式有很多种,例如:月卡营销、定时推动优惠卷、捆绑套餐等东西。
举几个实例,中国移动定期会打电话给某些数据流量使用较多的客户,让他们升级相关套餐,这就是特别特别好的例子。
那么如何避免由于公司“大数据杀熟”导致忠诚用户流失呢?首先要看公司提供服务的特性来顶,例如通信上,移动、电信、联通三家就以及都是半垄断,而且都很渣,没办法大家都接受了。但是例如滴滴、曹操、首约等平台,杀熟就会导致信任丢失就会很明显。
第二运营规则的重要性。当前很多平台都有大数据杀熟,不过一般都是按照一定活动、营销规则来做的。例如在发掘后端数据对某项强需求的用户,进行消费刺激、捆邦性内容销售,提升更多价值,但是部分规则写的很差,让用户能直接感受到差异化对待的,无疑来说,是公司运营规则的人不合格导致的。
真正优秀的公司,是在数据后面看未来趋势,通过数据来指导运营规则调整、产品更迭,不断的提升自身流量池。当然了中国这样的公司很少,但是还是有的,希望未来我们是这样的公司。
四、从经济学分析,大数据杀熟对社会福利有什么影响?
这一个的话是只针对公司的行为,对社会福利的话是由国家保障的。那大数据杀熟其实国家是不会做出这样的事情的,因此是不会有任何的影响。
五、如何防止大数据杀熟?
多换几个手机号,一般他们杀熟跟踪的都是注册人联系方式。
现在有卖专门的小号,无插卡那种,也是实名注册的,专门拿来收快递或者打车什么的,防止数据跟踪。
六、如何看待携程大数据“杀熟”?
携程又不消停了。最近,有网友质疑携程利用大数据手段“杀熟”,针对不同的手机、不同的用户采取不同的定价策略,导致出现“酒店同房不同价”等问题。也就是说,同样一个酒店房间,不同的人搜索出来的价格可能不一样。
这种说法真的让人吓一跳。一般情况下,我们在携程上订酒店,只会针对不同酒店的价格进行比较,而不会在不同用户之间进行比较,除非是几个人一起订同样的房间,才可能发现价格差异。每个人对价格的敏感程度不一样,同样的房型,有的人可能认为400元的价格过高,而有的人可能很容易就接受了。所以,如果携程暗中采取这种差别化策略,确实可能于无形中牟取更多经济利益。
针对网友质疑,携程回应称,网友看到的价差可能是由于日期、支付方式、是否含早、取消政策、不同供应商等原因导致的不同。这些解释倒也不是没道理。不同日期价格当然可能不一样,这个不用多说。有没有含早餐,价格也不一样,这个网友恐怕也不会不懂。还有供应商不一样,价格确实也会存在差异。但是,网友显然指的是在同一时段针对同一房型的报价,而携程则以正常可能导致价差的因素,回避了核心问题。
且不说携程利用大数据杀熟有没有“实锤”,关键在于,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下,这种区别化策略的确很容易实现。每个用户的订房、消费记录都存于携程,携程很容易判断该用户的消费能力,而且消费记录越多,分析结果就越准确,所以,无论网友质疑的真实性如何,这种“杀熟”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用户有没有办法防范携程这么做?相形之下,拥有大数据便利和平台优势的携程是强势一方,用户哪怕真的被“杀熟”也很难取证。但携程这么做是有高度道德风险的,一旦被用户发现确有其事,用户很可能毫不犹豫地“取关”,弃用携程。毕竟,采取这种伎俩欺骗用户,是让人难以容忍的行为。
实际上,携程作为平台的优势已经越来越小,不仅订酒店的价格优势丧失殆尽,而且平台服务内容越来越复杂,用户体验越来越差。我就不止一次碰到,在携程预定酒店,结果价格比酒店高的情形。在携程上预定酒店,往往还需要全款保证金,而实际上保证金并不是给酒店,而是进入携程账户,用户到酒店还要另外支付保证金。携程利用这个时间差,估计沉淀了不少资金,利用这笔资金可以做不少事情,却也可能存在一定的金融风险。这也是值得注意的地方。
所以,这里并不想指责携程是否真的利用大数据杀熟,而是这件事情提醒了消费者,这种可能性确实存在。同时,这也提醒携程加强自我反思,是否在产品设计中存在类似漏洞,是否存在产品过于复杂导致用户不买账的情况。当一个平台的用户粘性越来越差,哪怕再忠实的用户也可能转身离开。作为使用携程15年以上的用户,我现在都有这种考虑。
来源: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