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审计中如何运用大数据

大数据 2025-03-24 17:45 浏览(0) 评论(0)
- N +

企业审计中如何运用大数据

大数据分析是通过对大规模、多样化的数据进行科学化采集和分析,从而挖掘出其中隐藏价值的过程。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现代企业审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如何在信息时代更有效地进行企业审计是审计机关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一、大数据分析是创新企业审计技术方法的必然要求

“审计工作,就是让数据说话”。传统的企业审计是事后审计,在事后对企业的会计报表、账簿和凭证等财务资料进行抽查核实,是让财务数据说话的事后审计。大数据时代是实时审计,实时采集企业的业务数据,并与企业外部的银行、工商、税务、物流、其他企业业务数据等进行综合分析与挖掘,实时判断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甚至基于当前状态对企业未来发展进行短期预判,是让业务数据说话的实时审计。现阶段,我们正处在由传统审计向大数据审计的转化过程中,但仍处于以财务审计为主、外部数据核查为辅的大数据初级阶段。

要在一个行业中应用大数据技术,不能一蹴而就,前期探索阶段需要以技术和工具为主,从分析工具及分析思路出发挖掘价值;后期则以数据为主,从数据本身出发挖掘价值。在当前的企业审计实践中,大数据应用较为原始,主要体现在数据分析理念的应用上。即通过采集企业某业务流程的全部数据,结合外部信息系统或记录台账,对该业务的流程进行全面多维度对比分析。通过贯彻大数据“样本=总体”、“相关>因果”的理念,数据分析不再拘泥于抽样调查,也不仅仅局限于业务流程本身,而是以全体业务数据关联外部数据,从业务本身及相关流程进行分析挖掘。大数据审计思维对企业的业务数据分析共分为以下6个步骤:

第一步是对业务或问题进行了解。要了解企业业务的性质、业务流程、关键节点、管控可能存在的薄弱环节和漏洞,从各个角度理解企业业务并初步提出可能存在的问题,这是分析思路和分析模型的出发点。

第二步是对数据进行了解。要了解该业务会产生什么数据、数据存储位置、存储形式和结构、不同阶段业务活动在数据中如何体现、数据库的设计结构和数据字典以及更新策略如何设计等。除本业务外,还需了解该业务的外部活动,互动的外部活动产生的数据存储位置、存储形式等,这是对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工作。

第三步是准备数据。若进入真正的大数据时代,此步骤会因数据太大无法移动而被舍弃,但现阶段还不能跳过。准备数据即先采集目标业务信息系统的所有数据,并根据第二步对数据的了解对所收集数据进行整理、重组,在可行的前提下,进行丢弃数据中的冗余、噪声,对明显的错误进行纠错等清洗操作,这是用于分析的数据原材料。

第四步是正式对数据进行分析,以第一步提出的问题为目标,采取合适的分析方法,建立相应的分析模型,对第三步准备好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找出其中所需的结果。分析方法和模型不是越复杂越好,在能达成目标的前提下,越简单的分析模型越有效。

第五步是形成观点或结论,把分析出的数据结果加以解读,以数据分析动态或数据分析报告的模式,用可视化、通俗语言的方式来表达整个分析步骤及结果,包括此次数据分析的目标、分析思路和方法、分析结果,并提出建议关注的重点和延伸方向。

第六步是实证使用,将第五步形成的分析结果用于审计实践,来帮助指引审计方向、推进实际工作。同时,实证使用也是对前期分析思路正确与否、完善与否的重要验证。若在实际操作时发现分析结果与实际情况出入较大,则可以反馈至数据分析组,帮助数据分析团队完善对业务和数据的理解及分析方法的思考,调整分析模型,必要时重新调整挖掘方向。

如何运用大数据助推审计“全覆盖”

一、创新大数据审计思路。在大数据环境的审计工作要牢固树立起三种思想:一是数据先行思想。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与广泛应用,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管理和核算模式正在由传统的会计核算、经营管理系统的构成要素转向高效、复杂的信息系统。审计人员所面临的原始资料,不再只是手工凭证、账簿和报表,而是具有高度概括性、模糊性、关联性的海量电子数据。这就需要审计人员牢固树立以数据为核心,数据分析先行、数据分行与现场核查相结合相融合的思想方法,才能在新形势下有效推动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二是紧跟信息流向思想。在大数据背景下,要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关注资金的走向、物资的走向、业务的走向,从中发现疑点,深挖严查。三是多维度数据关联分析思想。强化政府财政预算数据和预算执行单位数据的关联分析、财政数据与宏观经济数据的关联分析、财务数据与部门业务数据的关联分析、不同领域和专业间的横向关联分析、财政金融企业社保等相互间的关联分析。只有通过多方数据的关联分析、整合各种信息资源,才能真正实现审计模式的创新;只有通过数据的关联分析, 才能实现数据的立体化、多维度挖掘,提升数据分析的质量、实现数据的有效利用。

二、开拓大数据审计视野。目前的政府审计,主要是对政府各部门及其他公共机构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公允性,运用公共资源的经济性、效益性、效果性,以及提供公共服务的质量进行审计;对公共性、财政性资金的收支结果及其直接支配者的监督。随着全覆盖审计要求“全面审计,突出重点”向纵深推进,以及建构审计“免疫系统”已成客观需要。因此,对于海量数据不仅需要审计的“平面扫瞄”,更要“立体透视”,不仅对所有的财政财务收支情况执行进行检查,还要对形成其行为的各个环节、或所涉及的过程进行检查,对制定、执行的相关公共政策的运行机制进行评估,对制定、执行公共政策的主要负责人的履职绩效进行监督等。通过多维度数据分析,从体制、机制、制度性的层面揭示问题,预警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风险,推动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服务可持续发展。

三、改进大数据审计模式。利用大数据审计信息平台系统,开展多维度数据分析,通过大数据提升审计效益效率。一是完善数字化审计制度机制。从数据的报送、归集、分类、分析、应用、保密、存储与读取等全链条各方面进行建章立制,既确保大数据的开发利用有序有效,也保证大数据运用的健康安全,确保大数据环境下的数字化审计顺利推进。二是组建专业数据攻关组。在大数据环境下,审计组织管理方式要注重整合审计力量,在全局、甚至审计系统范围内抽调业务骨干成立审前调研组、数据攻关组、审计核查组,探索“集中分析、发现疑点、分散核查、系统研究”的审计模式,提高审计的质量和效率。三是充分挖掘利用大数据。从关联数据中发现所蕴含的规律和特点,挖掘出审计线索,使审计资源效能最大化;通过对海量数据进行多维度、多层次分析,尝试建立各类数据分析模型和方法体系,为全覆盖、常态化的延续审计打下坚实基础;通过建立被审计单位违规行为库,为构建审计数据分析模型和审计方法体系提供审计实务的支撑。四是推动大数据分析的更广泛应用。一方面,鼓励、督促审计人员直接利用平台数据分析功能开展分析,改变以往直接使用数据库工具分析数据的惯性思维,逐步建立起规范的数据权限控制、数据安全管理、审计行为控制等“大数据”环境下的审计工作机制和行为习惯;另一方面,培养审计人员平台应用的兴趣和信心,将审计人员平台应用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类,评估其紧急程度,按轻重缓急及时解决,避免对审计时间产生不良影响,使审计人员产生不满情绪和畏难情绪。